能源交通瓶颈何日冲破?
发布时间:2004-12-06 00:00:00
点击量:78
能源"三荒"(煤电油短缺)---这个去年就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新名词,今年在新一轮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并没有缓解的迹象。在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曹玉书明确表示:"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短缺背后的体制困局
可以说,曹玉书的话是对中国2004年全年能源与运输行业整体形势的一个总结。然而,现象摆在眼前,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国家在进入重工业化之后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说,"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应该发展重工业了,而是要使它的速度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国家能源紧张的局面起码要等10年,也就是要等重工业化阶段完成之后,才能逐步缓解。"
史丹认为,既然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无力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来走这条路。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合理安排能源供应,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已经有人发现,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体制上。尽管改革开放已20年有余,但在能源与交通领域,真正发挥作用的,还不是市场那只无形的手。
史丹直言不讳:"价格应该随行就市。在目前煤电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应该逐步放开,让企业自己去谈,国家进行监管就行了。另外,煤电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联盟,共同规避风险。"
同样受到管制的是油价。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出厂价是根据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的上月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后计算出来的。如果这个变动幅度不超过正负8%的话,那接下来的一个月就保持不动。尽管这个价格说起来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只不过时间上比较滞后,但是长期以来,它的弊端大家也都看到了:一是它过于透明,二是由于它的滞后性,给市场投机带来了空间。
之所以形成这种价格管制的局面,从根本上讲,是煤电油运行业目前依然处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体制之下,因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才会被允许放开价格。尽管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被议论了很久,中国石油市场被几大家独断的弊端被声讨了多年,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没有看到真正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那一天。
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
对于今能源再度紧张、运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史丹认为这首先源于前几年电力建设的人为放缓。而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新一轮电力建设的兴起,2006年之后电力供应紧张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有人估计那时又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
对于石油的短缺,由于我们国家资源的限制,史丹认为这我们长期要面临的问题,"这个缺口是刚性的,今后我国的石油进口会逐年呈递增之势。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能够保证石油的获得,不要让石油供应发生中断的问题"。
针对今年一路走高的煤炭价格以及煤炭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史丹认为,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煤炭企的生产技术水平、保证安全生产以及使煤炭产业组织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这两年煤炭需求猛增使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再度暴露。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表示,一方面我们应调整能源结构,逐渐减少对一次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布局也要合理,例如根据我国能资源的特点和能源消费地区的特点,加快大型煤炭储备基地的建立,变输煤为输电,从而缓解煤炭的运输压力。
今年我国的铁路运力不足,水运压船、压港现象严重,反映出我国能源综合运输的能力尚待加强。因此,构建综合性的能源运输网络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建设更加完善铁路、公路和水运一体化的煤炭运输网络,建设更加完善的石油、天然气输送网络。而为了适应今后不断增长的国际能源运输需求,也应扩大港口接收能力和运送能力。
另外,韩文科在谈到能源运输紧张的原因时认为,这是我国能源市场化程度不够造成的。因此,不能因为能源紧张放慢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而应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为能源和运输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例如,通过煤电联营,完善煤电的价格机制,形成能源资源地区和消费地区的新型市场利益关系。同时,进一步放开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弱化产业政策,打煤电运的体制,使各个产业相互渗透,真正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仅从某个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煤电油运四个产业统一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才能使各个产业最终实现以价格调配资源的良性循环状态。
可以说,如果煤电油运的诸多问题不够尽快、合理地解决,其下游或相关的行业如冶金、水泥、电解铝等都要受到牵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2005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上透露,今年如果考虑地方中小钢铁企业(63户之外)对焦煤、燃煤增长的需要,全行业增加的国内需求量将超过3000万吨。"所有这些都需要煤炭行业、企业和铁路运输部门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罗冰生的一席话说出了众多与煤电油运相关的企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