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纵论循环经济
发布时间:2004-10-22 00:00:00
点击量:64
在最近举办的山东省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一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上,来自国内外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领域的著名专家与政府官员等,介绍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剖析了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9:
发展循环经济有章可循
人类发展循环经济是否成功,应从以下五个标准来衡量:人工可合成和生产满足人类各种活动所需的全部初级原材料,完全停止自有人类以来从地球上开采矿物质的历史;人类活动的一切最初驱动能量仅来自于太阳;各种生产和经济过程所需的物质达棺钚』;各类物质代谢产生的废物在数量上低于环境容量,在毒性上小于动植物阈值;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就业机会达到人类期望值。
循环经济发展有三个阶段,首先是零循环经济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矿物质被采掘出来后,蛊渌初级原材料经由最终商品等形式成为废物。这一阶段物质代谢有两大特点,一是代谢效率低,二是人类对于废物不进行循环代谢。人类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完全建立在新鲜物质的开采和使用的基础上。
其次是生态效率循环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人类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狗⒄梗物质代谢能力和规模空前提高。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消费的物质总量不断上升。与零循环经济阶段相比,人类在这一阶段消费的物质总量已不再完全是新鲜物质,其中一部分是循环利用的物质。这一阶段最大的特征是生态效率不断提高,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利用效率空固岣撸废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也空前提高。
最后是生地化循环经济阶段。地球生物圈在其演化的绝大部分时间依靠太阳作为其能量来源,进行物质循环代谢,并使自身不断完善进化。这种循环方式科学家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简称为生地化循环。
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自然界沟械姆⒄鼓J剑按照建成循环经济的五条标准,将自己作为地球生物圈内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一个物种来选择发展模式,才能建成真正的循环经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
绿色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是中国估捶⒄沟淖畲笃烤币蛩亍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提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既不能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前苏联重工业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必须独辟蹊径,寻求非传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适合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使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中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增长。1978年全国总人口为9.6亿人,到2001年提高到1..76亿人,净增了3.16亿人,估计到2015年会达到14亿人,2030年将超过14亿人。
二是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未来一段时期是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到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可能将达到7亿人,即使如此中国城市化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今后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8%,GDP总量将翻一番,而传统的经济长方式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
四是不平等和贫困造成环境退化,环境退化又加大了贫困和不平等。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
从四个层次构建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当前应从以下四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把生产、消费、循环生体系纳入社会循环的框架之中:
第一,从全民参与层面上,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借助大众趋向的选择作用,引导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外显,这应该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最、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第二,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模式。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生产过程的资源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
第三,在区域层面上建立中循环模式,也就是在共生企业、共生产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网络,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循环。著名的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等企业之间建立了物流联结的循环关系,形成了企业间共生体系,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第四,在全社会层面上构建完整的循环社会体系,即大循环。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构建大循环体系,政府于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政府是决策建设循环社会的主体,更因为建立在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和区域共生企业生态网络基础上的循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他们的正常活动仍然需要吸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政府在建设循环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决策、引导、联结、整合的功能,把整个社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中的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序的循环再生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环保中心日方首席顾问小柳秀明:
日本通过立法推动循环型社会形成
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事业者(生产者、流通业者、弃物处理业者)以及国民的一致努力。因此,日本在2000年制定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就各主体的责任分担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必须使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地方政府)、事业者以及国民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
国家(中央政府)以环境省为中心,在各个有关省厅的紧密配合下采取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的措施。具体应采取的措施内容由《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计划》(2003年3月制定)作出规定。该基本计划是按照由环境大臣起草、交内阁会议审议通过(取得所有省厅的同意)、再提交给国会批准的手续制定的。另外,环境省可独自或与其他省厅共同制定执行促进循环利用的各个单独的法律。
为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地方政府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各个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仅要作为体开展向市民宣传废弃物的减量化、进行分类收集、取缔非法倾倒、建设最终处理场等工作,还需要对市民及事业者进行具体的指导。
韩国环境部次官朴仙淑:
韩国用经济手段加速环境改善
韩国目前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出。针对这一状况,韩国的环境管理通过经济手段,已使企业从事后管理转向事前预防。目前,韩国的环境政策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环境、建立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资源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社会、推进环境和经济双赢的阶段以及改善地域环境等方面。
韩国重视循环型废资源理体系的建设,生产者负责回收利用。如家电的再利用率要从现在的30%提高到38%;扩大再利用产品的种类,2003年为15种,计划2004年提高到16种,2005年提高到18种;减少废弃物,要求减少工业废物产生量的企业不断增加;提高建设废物中再生建筑材料品质并规定义务使用;适当处废弃物,到2005年,严禁直埋食物垃圾,大量扩建处理设备,强化小型焚烧设施的控制及改善填埋场的管理。
作者:李刚 日期:200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