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风云迭起 轴承行业跨入整合时代
发布时间:2005-02-16 00:00:00
点击量:98
河南煤炭业巨子永煤集团年前终于牵手洛轴集团,成立了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轴这个有着50年历史的轴承业巨人的重组,引起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洛阳LYC的成立更为中国轴承行业的兼并重组添了一笔“重彩”。
此前,即2004年4月8日,著名民企格林柯尔公司异军突起嗽谟胪蛳蚣团的竞争中胜出,以29.84%的股权入主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在短短一年里,五大轴承巨头中有2家相继被重组,无怪乎有业内人士将2004年称作是轴承行业的兼并重组年。
近年来,轴承行业兼并重组之风日盛,人本兼并杭轴、万向兼并淮南轴承厂、浙江天马兼并成都轴承厂、常州光洋与日本NTN合资等。
分析近年来轴承业的兼并重组案例,我们有理由认为,轴承行业兼并重组的时代已经来临。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轴承企业近2000家,其中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900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但其中多数企业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国内传统五大轴承企业的轴承产量还不到全国总量的20%,而德国三大轴承公司轴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日本四大公司占88%,美国四大公司占56%,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在中国轴承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规模与国外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低F降闹馗唇ㄉ韬湍芰扩张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部分企业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为此,在《轴承行业“十五”发展规划》中就已把企业兼并重组,进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规划》提出,通过调整、发展,推动资产合理流动与重组,鼓励企业间的联合2ⅲ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行业将组建和壮大10个大型企业集团,培育20个小巨人企业,使之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最终实现由“轴承大国”向“轴承强国”迈进的目标。只是当年编制规划的专家学者未能料到,轴承行业这股兼并重组之风来得如此之快,刮得如此之猛。这也从另一个侧1硐殖鲋岢胁业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从人本兼并杭轴、万向兼并淮南轴承厂、浙江天马兼并成都轴承厂……轴承业内的兼并重组大戏已拉开了序幕,只是这些被兼并重组的企业个头还不够重量级,当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有远见的专家早已明确表明,兼并重组是中国轴2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指出,中国还不是轴承大国、强国,这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上的落后,组织结构上的落后更为致命。国内最大的轴承公司瓦轴年销售收入占全国总量不到10%,而日本排名第一的NSK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就是整个中国轴承行业研发费用的两倍。资本的集中与重组,是<挤⒄沟男枰,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需要。
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必然受到影响,更难以与国外对手公平竞争。因此,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企业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关键的。当然,以往的兼并重组考虑更多的是业内企业纵横联合,而非现在的外行业介入、外=槿搿
一些业内人士将目前轴承行业兼并重组的类型大致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被其他行业大鳄兼并重组。襄轴、洛轴这样的行业巨头就属此类,由于这些企业体积大,同行业无力推动或很难推动,其重组只能依靠行业外力量,从而有了格林柯尔入主襄轴,永煤集团牵手洛轴
第二类是中外合资。国内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与世界著名轴承公司合作,许多小型企业与外资合作,合作双方希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赢,如瓦轴与SKF、THK、KOYO等世界知名公司合资合作,常州光洋与日本NTN合资,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合资。但从现实看,有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L馐牵中外合资往往最后演变成为外资的“一股独大”或独资,虽然不能说是“买壳卖壳”,但最终国内企业变成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或跳板。如西北轴承与德国FAG的合作,虹山轴承厂与日本NSK的合作就是典型例子。
第三类是优势内资轴承企业兼并重组业内同行,如人本兼并V帷⒄憬天马兼并成都轴承厂等等。这类兼并重组往往成功率较高,一些轴承企业借此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增强竞争实力,走向全国。
行业有关人士指出,散、乱、差问题正严重制约着轴承工业的发展,轴承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极为艰巨。
当前,国有企业受到外资企业和民营R档乃重压力。一些企业要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获得更大的发展,一些企业则要被兼并重组以求生存。
加入WTO之后,跨国轴承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以期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确立竞争优势。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跨国公司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整合资源和资产重组的方式。
民营企业则欲借助自己在管理机制和市场反应机制上的优势,抓住当前部分国有企业较为困难的时机,兼并、改造国有企业,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品种规格,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力图在中国形成几个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企业集团。
风起云涌的兼并重组浪潮,推动着中国轴承行〗峁埂⒏窬值难荼洹6中国轴承行业兼并重组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几个能够真正有实力和国际轴承巨头抗衡的大型轴承集团,但现在看来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重组在业内虽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却仍然任重而道远。